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恨不逢花月美人

恨不逢花月美人






昔人雲:「若無花月美人,不願生此世界」;予益一語雲:「若無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

山之光,水之聲,月之光,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皆無可名狀,無可執著;真足以攝召魂夢,顛倒情思。

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鵑,在植物莫如柳。

花月美人
 
花不可以無蝶,山不可無泉,石不可無苔,水不可無藻,喬木不可無藤蘿,人不可無癖。 
花不可見其落,月不可見其沈,美人不可見其夭。
賞花宜對佳人,醉月宜對韻人,映雪宜對高人。
藝花可以邀蝶,疊石可以邀雲,栽松可以邀風,貯水可以邀
萍,築台可以邀月,種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蟬。


種花須見其開,待月須見其滿,著書須見其成,美人須見其暢適,方有實際;否則皆為虛設。

以愛花之心愛美人,則領略自饒別趣;以愛美人之心愛花,則護惜自有深情。
美人之勝於花者,解語也;花之勝於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解語者也。
凡花色之嬌媚者多不甚香,瓣之千層者多不結實,甚矣全才之難也!兼之者,其惟蓮乎?
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秋海棠令人艷,
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所謂美人者,以花為貌,以鳥為聲,以月為神,以柳為態,以玉為骨,以冰雪為膚,以秋水為姿,以詩詞為心,吾無間然矣。

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下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
米顛畫石技巧:梅邊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硯內之石宜巧。
有青山方有綠水,水惟借色於山;有美酒便有佳詩,詩亦乞靈於酒。
若無詩酒,則山水為具文;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

女子自十四五歲,至二十四五歲,此十年中,無論燕秦吳越,其音大都嬌媚動人;
一睹其貌,則美惡判然矣。耳聞不如目見,於此益信。

蝶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別號。
花之宜於目,而復宜於鼻者。梅也、菊也、蘭也、水仙也、珠蘭也、木香也,玫瑰也、蠟梅也,餘則皆宜於目者也。
花與葉俱可觀者,秋海棠為最,荷次之,海棠酴醾虞美人水仙又次之。
葉勝於花者,只雁來紅美人蕉而已。花與葉俱不足觀者,紫薇也,辛夷也。
養花膽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須與花相稱;而色之淺深濃淡,又須與花相反。看曉妝宜於傅粉之後。
 
多情者必好色,而好色者未必盡屬多情。紅顏者必薄命,而薄命者未必盡屬紅顏。
能詩者必好酒,而好酒者未必盡屬能詩。
妻子頗足累人,羨和靖梅妻鶴子。奴婢亦能供職,喜志和樵婢漁奴。
為月憂雲,為書憂蠧,為花憂風雨,為才子佳人憂命薄,真是菩薩心腸。
為濁富不若為清貧,以憂生不若以樂死。
莊周夢為蝴蝶,莊周之幸也;蝴蝶夢為莊周,蝴蝶之不幸也。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

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雨之為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來源《幽夢影》為清代文學家張潮著的一本隨筆體格言小品文集。)

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健腦出奇招 大腦變年輕


健腦出奇招 大腦變年輕

    多攝食藍莓可提升運動神經功能、記憶力和認知能力。新鮮藍莓加入燕麥粥中或調製成藍莓優格、藍莓奶昔、藍莓果汁等。

    【大紀元2011010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珍妮編譯報導)大腦管轄全身各大系統,若要全身功能不退化,首先要保持大腦的功能不衰退,多數科學家與中醫師都建議要勤用腦,大腦越用越靈活。年紀大不代表記憶與認知能力必定衰退,《預防》雜誌網站(Prevention.com)提供七種方法促進大腦的活絡,保持靈敏的反應,讓認知功能年輕幾十歲。


★減少飲酒

    根據美國威斯理大學(Wellesley College)的研究報告,無論男女,酒喝得越多,腦容量越小。而女性受到的影響較男性為嚴重,或許是弱小者對酒精的危害較敏感。美國三角國際研究中心弗萊納理博士(Barbara Flannery)表示,女性酗酒者的統合認知能力普遍比男性來得差,酒精對女性大腦的損害較男性更迅速、更容易,因為女性體內的水分與代謝酒精的酵素比男性少。

    專家建議,飲酒要節制,每天不得超過一杯。晚餐若習慣以白酒佐餐者,可減少白酒份量,以蘇打水混合白酒調製,如此能減少酒精的攝取。


★攝食藍莓

    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為強而有力的抗氧化物。美國塔芙茲大學(Tufts University)研究顯示,藍莓的花青素能穿過腦血管障壁(Blood-brain barrier),進入腦部掌管學習與記憶的區域,直接為大腦提供抗氧化的助益,可提升運動神經功能、記憶力和認知能力。英國瑞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研究亦發現,藍莓所含之類黃酮可疏通血管、提高血流量,同時能降低血壓。食用藍莓短期內可以增進認知功能,長期則可讓頭腦更健康,有助提升記憶力。


    素有「補腦莓」(brain berry)美譽的藍莓,產季時價格便宜,可趁機多儲備新鮮藍莓,加入燕麥粥中或調製成藍莓優格、藍莓奶昔、藍莓果汁等。淡季時將其冷凍儲存,冷凍藍莓的營養價值和新鮮藍莓相同。

★規律運動

運動除了能對抗腦退化症(老年癡呆症),還能抑制大腦老化。美國伊利諾大學貝克曼學院(University of Illinois Beckman Institute)研究關於有氧運動對於大腦認知的影響,有氧運動不僅有助提高思考敏捷度,還能增加腦容量。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使大腦血流量增加,神經細胞獲得更充足的氧氣與營養,促進新的腦細胞產生,進而提高腦容量,增強記憶力及理解力。


每週快走3次、每次50分鐘,即能達到效果。密西根大學研究發現,相較於在喧囂市區快走的受測者,在林蔭茂密處快走者,其記憶力與專注力提高20%

★益智遊戲

    經常接觸新鮮事物,經常動腦思考如玩填字遊戲,能延緩腦部退化。無論填字或數字等益智遊戲,均能使認知年齡年輕十多歲。美國阿拉巴馬大學研究近3,000名年長的男、女性,受測者經過1060~75分鐘的健腦訓練課程後,智力顯著進步,腦年齡表現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以上。中醫認為延緩腦部退化的原則是「用進廢退」,即經常接觸新鮮事物,經常動腦思考,而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智力越用越靈活。


    專家建議,從方便攜帶型的簡易智力遊戲小冊子開始,搭車上班途中或在長長的結帳隊伍中等待,可隨時練習智力遊戲。技巧進步後,再逐級挑戰更高一級。

★網路搜尋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儀(MRI)成像顯示,閱讀與進行網路搜尋時,腦部控制語言、閱讀、記憶與視覺的部份同樣都有顯著的活動,但進行網路搜尋時,大腦神經迴路被激發的更活躍,包括負責掌管決策及複雜推理的額葉、顳葉與扣帶迴等區域,而且網路老手大腦的活絡程度是網路新手的3倍以上。


    科學家認為,頻繁上網瀏覽有助鍛鍊及強化認知功能。每週可上網幾天,每次約20分鐘,上網搜尋任何有興趣的資訊,如文化、音樂、烹飪或名人逸事等皆有助於增進腦力。

跑步、冥想可以提高腦容量,讓你更聰明


跑步、冥想可以提高腦容量,讓你更聰明


跑步運動

    人腦的開發無限大的可能,需要的只是刺激腦部神經元的連結。腦部的活動是要靠很多不同的刺激,不論是閱讀、運動、體驗、觸摸、聽覺。腦的大小或指紋與智力無關,腦神經細胞間聯結的密度才是關鍵。


科學研究發現:跑步可以提高腦容量,讓你更聰明

   
如果你認為跑步只是對身體健康有好處,你只知道這其中的一點,事實上跑步運動給你帶來的好處不僅如此。科學研究發現:


1、保持健康的人有更好的記憶和更清晰的思考能力。
2、這項運動不僅能讓人們保持體態,而且還能增強大腦的容量。
3、研究發現,保持身體健康的人更可能有更大的大腦。
4、跑步可以減少患老年癡呆症的風險。

    研究還發現,保持身材的人更可能有更大的大腦,記憶好,更清晰的思維。他們還發現,不經常鍛煉的人們傾向於具有更小的大腦,從而造成相對減少的認知能力。調查結果添加到越來越多的證據身體哪個環節行使幫助防止老化的大腦,也幫助它代替死亡的細胞。這可能會降低致衰弱的疾病和疾病,如早老性癡呆的危險。這些最新的研究結果都以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最近一期內的一個研究報告認為,科學家在肯塔基大學內擺放了30台跑步機,供59~69歲的中老年人使用。對它們的心和肺容量進行了測量,並使用磁共振成像掃描器,以評估血液流動到他們的大腦的總量。與那些有更大的大腦的志願者相比,那些不經常鍛煉的志願者的大腦更小。


    科學家們在雜誌上說:我們觀察到心肺健身和腦血流量之間的正相關關係。相反,他們寫道:較低的心臟功能與較小的大腦體積,造成了延遲回憶和認知能力較差的表現有一定關係。結果,他們補充說,通過定期的活動和鍛煉保持身體健康是維護大腦晚年健康的關鍵所在

    德國科學家做21歲及60~77歲之間的成人比較。當他們經過三個月的健身計畫中,看到在他們的記憶改善。研究人員尚不清楚為什麼運動有助於保護腦細胞,但一些研究在老鼠已經產生的結果,小鼠在國家衰老研究所,在巴爾的摩檢查,發現細胞在海馬,用於記憶體大腦的一個區域,都在積極複製,而他們的同齡人都瘦在下來。


    琳達·克雷爾,埃克塞特大學的老化和老年癡呆症的臨床心理學教授和全球理事會大腦健康的一個成員告訴星期日泰晤士報: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自行車或跑步能產生大腦結構的變化和功能。這些變化增加認知儲備,使大腦的神經病理學更有彈性。(2016-06-04 11:52:02 鄭州威諾)

二、靜坐冥想

    靜坐冥想不但有效減緩壓力,還能提高大腦中的灰白質(gray matter)。麻省綜合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新的研究指出,冥想靜坐能使負責記憶、專注力、感知能力、思考、語言、及知覺等功能的大腦皮層厚度增加。此外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於一系列腦力敏銳度測試中發現,就連毫無靜坐冥想經驗的人,經過40分鐘靜坐後,其腦力敏銳度高於沒有冥想靜坐的人。


    靜坐冥想在西方國家逐漸成為主流療法, 根據2007年美國政府一項調查,美國靜坐冥想的人口超過2,000萬。培養冥想靜坐的習慣,初學者可從15分鐘開始,利用午休或上班前練習。專家建議開始練習靜坐時,需要一位合格指導者於關鍵處說明與指導,另外加上持續練習的熱情。

    初學者若盤不上腿,可先坐在椅子邊上練。全身放鬆而不垮,腰直頸正,輕閉雙眼。當思緒與各式想法或觀念不斷湧現時,不受影響,儘量避免讓思緒受到週遭環境的干擾或刺激。藉由每天持續的練習,思緒會愈來愈清晰。日常生活中應多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質,靜坐冥想時心情更容易保持平靜。


    【大紀元20150220日訊】(大紀元記者陳媛靜編譯)打坐冥想為人體健康所帶來的好處已經有目共睹。最近一項由加州大學腦成像中心所完成的研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打坐冥想和大腦健康方面的聯繫,即常年堅持不懈打坐冥想可維持大腦容量,特別是腦灰質體積的減少程度。


    眾所周知,主掌肌肉控制、感官接受特別是視覺和聽覺接受、記憶、感情、言語表達、做決定和自我控制的腦灰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小。

    在加州大學的這項研究裡,弗洛瀾科特(Florian Kurth )博士和他的團隊分別為50名長期打坐冥想人士和50名無打坐冥想人士分別作了腦成像,並將這些圖像進行比較。這一百名研究對象的年齡介於24~77歲之間。其中有打坐冥想背景的人士打坐冥想歷史從4~46年不等。

    比較的結果顯示,不僅如研究人員所期待的那樣,即長期打坐冥想人士在大腦的某些特定部位的腦灰質比不打坐冥想的人士更多,而且這種現象是遍佈整個頭部的。


    打坐冥想人士的大腦容量不僅平均來說比同齡不打坐冥想人士更多,研究人員更是驚奇的發現,正常來說隨著年齡而減少的腦灰質,其減少程度在打坐冥想人士中更低。然而,總的來說,不論是打坐冥想人士還是非打坐冥想人士,腦容量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洛杉磯歌手音樂創作人朱莉安娜瑞(Julianna Raye20年前開始打坐冥想。當她看到自己的腦部成像圖並將其和另一位與她同是48歲的非打坐冥想女士的腦成像圖做比較時,她感到非常驚奇。「差別絕對明顯,」她說。「看到這個讓我想起了牙線,堅持用牙線就能避免牙周炎。一個道理,你鍛鍊你的大腦,你就能看到結果。」


    儘管這樣,佛洛蘭科特和他的團隊仍然在報告中寫到,他們無法稱打坐冥想減少腦部容量的損失。因為其他長期的習慣也可能對大腦容量有影響。

    一位名叫麥哈弗・果亞(Madhav Goyal)醫生的態度也同樣有所保留。本身便是打坐冥想習練者的果亞博士是約翰・霍普金森大學醫學院的教授,他的研究課題便是打坐冥想。他說,「還有太多的研究要做。」


    根據美國立衛生研究院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防禦中心為輔助醫藥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到2012年,美國大約有近1,800萬的大人和100萬兒童習練打坐冥想。儘管打坐冥想主要來源於東方的從教與精神傳統,但是根據這項調查,今天的美國人所進行的打坐冥想已沒有宗教背景和內涵了。(陳媛靜2015-02-20)

身體要多動,大腦才靈光


身體要多動,大腦才靈光


    腦筋上了年紀就像老馬,要能使喚就得時常鍛鍊。~亞當斯(John Adams



    你在運動的時候,你的基因也會跟著動起來。有氧運動不只是能啟動和長壽有關的基因,常做有氧運動還能強化記憶,腦部記憶區的腦細胞也會增生。
 
    現在來個小測驗吧!請問:做什麼樣的事能使你變得更聰明,不會得到腦部疾病?A. 解決一道複雜的難題。B. 散步。如果你選擇的答案是A,我不會怪你,但我希望你能先出去散個步(走愈快愈好),然後再回來解題。正確答案是B
只要身體動一動,你的頭腦就能更靈活,要比解開任何謎題、做數學方程式、看推理書或是思考本身來得好。

    運動對身體健康有很多好處大腦更是最大的受惠者。簡而言之,你在運動的時候,你的基因也會跟著動起來。像有氧運動不只是能啟動和長壽有關的基因,還能驅動BDNF的相關基因,也就是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因此,常做有氧運動能強化記憶,腦部記憶區的腦細胞也會增生。

    近十年來我們才知道如何描述體能與智能的關係,並加以量化。這端賴各領域專家的通力合作,如神經科學、生理學、生物工程、心理學、人類學及各個專科的醫師。拜科技進展之賜,我們已能分析大腦內部是如何運作,甚至能了解每一個神經元。根據最新發現,運動和大腦健康不只相關,如《紐約時報》科學撰述雷諾茲(Gretchen Reynolds):「這兩者的關係根本密不可分。運動能使大腦避免萎縮,讓思考更加靈活。」這意謂,大腦健康就在你的掌握之中,只要你動起來,大腦就比較不會衰退。



一、運動的奇蹟

    人類在長遠的發展中,為了覓食,活動量一直很大,直到現代,拜現代科技之賜,我們只要在家裡,甚至不必下床,就能得到一切的生活所需品。但我們的基因是在幾百萬年的挑戰中演化出來的,如不辛勤覓食,早就遭到淘汰。因此,從我們身上的基因來看,我們必須多動,要時時做有氧運動,才能活得久、活得好。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人都輕忽這點,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人慢性病纏身。

    二○○四年,《自然》刊登了一篇哈佛演化生物學家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與猶他大學布萊博爾(Dennis M. Bramble)共同發表的文章。他們指出,人類能熬過這麼漫長的歷史,存活下來,就是靠強健的體能。我們穴居的祖先能跑得比猛獸快,捕獲有價值的獵物來吃,才能有交配的氣力,繁衍子孫。他們已把這樣的運動基因傳給子子孫孫。也就是說,古早人類在天擇之下變得四肢靈活,雙腿更長,腳趾粗短,內耳構造也更複雜,使我們以兩足站立、行走能獲得更好的平衡與協調。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不明白為何我們身軀不大,腦袋瓜子卻特別大,與其他動物不同。演化學家把這種現象歸因於人類食肉的習性與社交需求因為這些都需要複雜精密的思考。(如何才能宰殺一頭猛獸?怎麼做才能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但現在科學家已找出另一個原因:也就是體能活動。根據最新研究,我們會有這麼特出的大腦,因為我們需要思考……也需要奔跑。

    人類學家已針對多種動物的腦容量與體能的關係進行研究,實驗動物包括天竺鼠、老鼠、狼和綿羊。他們發現體適能愈佳的動物,腦體比愈大。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的環境下培養出很會長跑的老鼠。結果發現,這些老鼠體內有助組織生長的物質如BDNF等濃度明顯升高。我們已知BDNF可促進大腦神經的生長,因此科學家認為身體活動能使我們的腦筋變得更靈活。亞歷桑納大學的人類學家雷克倫(David A. Raichlen)是研究人類大腦演化的頂尖科學家。《紐約時報》的雷諾茲就曾引述他的說法:「就像我們在實驗老鼠的身上看到的,體能最好、活動力最旺盛的才能生存下來。因此,人類也把體適能的基因傳遞下去。而下一代不但身體耐力增強,體內的BDNF濃度也提升了。BDNF高到某一個程度,就會從肌肉轉移到大腦,促進大腦組織的生長。」

    古早人類因為思考、推理和計劃的能力增強,狩獵技術也更上層樓,更有利於生存。他們從這樣的良性循環獲益:身體活動讓他們變得更聰敏,更知道要時常活動,動作也變得更迅捷。經過一段時間下來,人類的思考就變得更複雜,開始創新發明,於是我們有了數學、顯微鏡,還有電腦。


二、靈活迅捷

    運動有益大腦健康主要是因為能使通往大腦的血流增加,如此大腦就可得到更多的養分,以利細胞的生長和維持功能。腦部血流增加確實是件好事,但這已不是新聞。根據最新研究,運動與大腦健康的關係更讓人驚異。簡而言之,運動有五大好處:控制發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血糖控制、使腦部記憶區得以擴展,以及先前提到的,能使BDNF濃度上升。

    過去幾年,研究人員又掌握了更令人信服的證據。二○一一年,伊利諾大學貝克曼高級科學院的羅茲醫師(Justin S. Rhodes)及其研究團隊將四組老鼠置於四種生活環境之下。第一組生活環境舒適,有充足的食物,都是牠們愛吃的(如核果、水果、乳酪和加味水),甚至還有好玩的東西,像是鏡子、球和隧道。第二組的環境也一樣舒適,有好吃的食物和玩具,但多了跑步用的轉輪。第三組的籠子則像普通汽車旅館,沒什麼特別的東西,只有飼料可吃。第四組的籠子一樣乏善可陳,沒有好吃的食物和玩具,但多了跑步轉輪。

    在研究進行之初,研究人員為老鼠注射某種物質,好追蹤老鼠腦部結構的變化,而且讓老鼠接受一連串的認知能力測驗。幾個月後,研究人員再讓老鼠接受認知能力測驗,並檢查其腦部組織變化。

    結果發現,最明顯的變因就是居住環境中是否有跑步轉輪,而不是玩具。經常利用跑步轉輪的老鼠腦部比較健康,認知能力測驗的成績也比較好。儘管有玩具,但不跑步的老鼠,則認知能力沒有進步。研究人員仔細觀察老鼠的認知功能有哪些進步,使牠們更會思考、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

    我們已知運動會刺激腦細胞的新生。科學家已從老鼠實驗得知,時常跑步的老鼠和活動量低的老鼠明顯有所不同:前者海馬迴新生的神經細胞是後者的兩倍。還有人也著手研究哪種運動效果最好。二○一一年,研究人員把一百二十位老人分為兩組,一組健走計劃,另一組則做伸展運動—健走的那組成效優於做伸展運動者。過了一年,健走組的海馬迴區較大,血流中的BDNF濃度也比較高。做伸展運動那組腦容量因自然萎縮相形之下比較小,認知能力測驗的成績也不如健走組。

基準線是,不管做何種運動,我們已有足夠的證據可以斷定,運動不必累個半死,只要多動,大腦就能受益。

三、神經網絡的生長

    科學家已證明,運動能激發腦中神經元的生成,而真正的奇蹟在於能使腦部出現新的神經網絡。細胞的新生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這些細胞能否組成新的網絡,互相協調,發揮功能。也就是說,不是大腦長出新細胞,我們就能變得更聰明。重點是,這些細胞是否能與既有的神經網絡連結,否則最後還是難逃凋亡的命運。要使新的神經細胞與神經網絡相連,一個方法是學習新東西。根據二○○七年的一項研究,老鼠如通過水迷宮的測試,腦部的新生神經元就能與既有的神經網絡整合。因為老鼠在水迷宮內遊走,不只需要體力,還需要腦力。研究人員還發現,新生的神經細胞有其局限,加上體力鍛鍊之助,這些細胞才能變得更敏捷、靈活。


    所以說,運動能幫助神經細胞,使其變得更靈活,具有多工功能。儘管我們對運動如何促進腦力的了解未達分子的層次,然而已知BDNF能強化細胞和軸突、神經元之間的連結,激發神經再生。神經再生能賦予大腦學習新東西的能力,而學習更能強化新的大腦細胞與神經網絡。請記住,BDNF濃度升高,食欲就會減退。因此,如果有人覺得食欲不好控制,可以考慮利用運動達到目的。

    研究人員了解BDNF和運動的關係之後,於是著手調查罹患腦部疾病者或有這方面風險的人做運動的效果。西澳大學的羅頓史拉格教授(Nicola Lautenschlager)最近在《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一篇報告。他發現年長者如經常運動,經過24星期之後,與控制組相比,記憶力、語言能力、專注力和其他重要認知功能可改善18倍。運動組每週運動時間總計為124分鐘,平均每天為20分鐘。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血液循環變好、新血管的生成、大腦長出新細胞以及大腦可塑性的提高。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也做過類似研究,發現運動與認知功能大有關係。參加此次研究的受試者皆為上了年紀的女性。研究人員的結論是:在這個大型研究中,長期規律運動的人認知功能較強,也比較不會出現認知能衰退的情況。體能運動對認知功能的好處約當使人年輕三歲,並可使認知功能損失的風險減少20%。

由於運動可為身體帶來的多重益處,抗發炎的效果也跟著變強。正如前述,運動可啟動身體的Nrf2路徑,可抑制發炎反應,具體成果已可在實驗室中量測出來。研究人員再次證實,經常運動的人發炎標記C反應蛋白會變得比較少。運動也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可使血糖保持平衡,減少蛋白質的糖化。


四、有動比沒動好

    我們已知運動對身體和大腦的好處。但運動量要多少?要多規律?像是澆花、拔草、做家事、倒垃圾也可以算在內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且讓我們看看拉許大學的記憶與老化研究計劃。巴克曼醫師(Aron S. Buchman)在此研究每日運動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否會有任何影響。巴克曼醫師發現久坐不動的人與常勞動的人(包括烹煮三餐、洗碗、打牌、推輪椅和清理居家環境)有相當大的差異。他利用一種像手錶一樣可戴在手腕上的活動量量測器來量化所有的活動。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82歲,在研究之初都未得到失智症。經過三年半的追蹤調查後,巴克曼發現在716位受試者中有71位得了阿茲海默症。

活動量最低的10%,比活動量最高的1%相比,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了20~30%。如果活動量的強度來衡量,對比就更明顯了。活動強度最低的10%與最高的10%相比,前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幾乎要比後者高出三倍。巴克曼醫師下結論道,我們不可低估運動的價值。再說,運動不必耗費多少金錢、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又沒有什麼副作用。不管任何年紀,只要常起來動一動,就有保護大腦的效果。

五、找一種運動,動起來吧

    當然,你不必一開始就有登上珠穆朗瑪峰的雄心壯志,也不必接受像馬拉松選手那樣的耐力訓練。但你必須規律運動,讓你的心臟跳快一點,到微喘、流汗的程度。儘管有些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人練舉重一年之後,就能增強認知功能,但根據大多數的人體試驗及所有的動物實驗,只要是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爬山、快走,一個禮拜至少5天,一次至少進行20分鐘,就有很大的成效。
 

    我知道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永遠有比運動更重要的事要做,但如果你沒有運動習慣,請你利用一個禮拜的時間實行運動計劃看看。若你已有規律運動的習慣,則可設法增加運動的時間與強度,或是嘗試新的運動。(〈本文選自大衛‧博瑪特醫師著作書籍,曾琳之 整理。〉健康醫點靈2015-02-12今周刊)